人类对室内空气的改善,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上千年,窗户,便是最明显的证明。而现代意义上的通风设备,主要是源于上世纪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时代…
新风系统并不是新生事物其实它早就出现了在欧洲。
上世纪欧美的空气污染事件
在机械工业发展的大潮流之下,能源燃烧伴随的污染从欧洲蔓延至全球: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、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、伦敦烟雾事件…这些自不需多说,而对室内通风起着推进性作用的不得不说到德国。
上世纪德国工厂空气污染大范围爆发后,德国仍处于战后恢复状态,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得他们渐渐开始警觉,不同于英国最早颁布的《空气洁净法案》,德国人首先关注的是室内空气污染问题,于1964年发表了DIN第二部分“通风和空调:技术卫生要求”的修订案,从此德国住宅通风系统已与建筑物融为一体。自此,英国、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效仿,直至今日,欧美国家通风设备普及率已高达90%以上。
最初的新风系统
但当时的新风系统可没有现在这么完善,它的运行原理是机械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,使室内形成负压,利用压差使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的被送入室内,与我国1998年引进的第一台新风系统一模一样,即所谓的单向流新风系统。
最初的样子是非典事件、猪流感等事件的爆发,使得新风系统地位在国内也水涨船高,为应对流感病毒,这时候的新风系统大多加了过滤装置,采用机械送风及机械排风,不但能将室外的空气抽进来并过滤,且能将室内的有害气体强制排出,这便是双向流新风系统。
然而可惜的是,当时人们对新风系统的认知并不够,因此流感事件一结束,新风系统便销声匿迹了,幸存的厂商也开始从家用转型到工程及商用。
新风系统在国内的变迁与发展
在此之后,“十一五规划”中“节能减排”的概念被首次提出,建筑的保温性越来越好,但相反,气密性越好代表通风也成了一大问题,再加上日益恶劣的雾霾天气,及室内装修有害气体的释放,使得室内空气质量再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。
“节能减排从我做起”在这个矛盾下,潜伏的新风厂商纷纷出动,如雨后春笋。为响应节能号召,增加自身产品竞争力,新风系统的功能也得到进一步提升,原本单向流负压式的,抑或是双向流新风系统,节能及净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,渐渐衍生成了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双向流热回收型新风系统,既可以进风并净化,又能持续低噪音排出室内有害气体,保证室内恒温恒湿的同时,降低制冷制热设备的能量损耗。
“新风系统的热交换”纵观新风系统在国内的发展,时代在变,环境在变,新风系统的类型和功能也在变。从一尘不染的天空,到雾霾日益严重的今天,人们对家居空气质量的要求开始占据主导权,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向流(负压式)新风系统或双向流新风系统,全热交换新风系统作为目前新风系统的主流产品,开始占据主导地位,新风系统的性能及功能也开始渐渐走向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