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城市遭雾霾袭击时,邻国日本却长期保持着较低的PM2.5水平。回顾历史,工业化前期的日本,也曾饱受空气污染之苦。由“雾霾之国”到“清新之国”,日本走出了一条全民治理之路。
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、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,四面环海,气候宜人,而凡是到过日本的人,无论是常住,还是短期访问或旅游,几乎都对日本良好的环保状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据日本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,日本的绿化覆盖率高达66%以上。由于绿色拥抱着日本,即使刮大风,也无尘土飞扬,多年来,日本从没有发生过沙暴、尘暴。不夸张的说,在日本街头站上一天,衣服上也不见得会有多少灰尘,可见现在日本的环境保护非常到位。
另一方面,在工业化大国之中,日本的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都名列世界前茅。其实在上世纪60、70年代左右,日本的环保问题也相当突出,60年代之后,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政策,在此催动下环保产业蓬勃发展,至今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庞大体系和世界影响力的行业。
20世纪初,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时期,以钢铁业和采矿业为甚。工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——大阪曾被称为“烟都”,深受空气污染影响。据大阪市立卫生试验所调查,1912年至1913年,大阪每年降落的煤尘量为每平方公里452吨,1924年至1925年上升至493吨。大阪市民即使在炎热夏天都不能开窗。但这仅仅是战前日本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缩影。
图为1944年,日本九州的八幡钢铁厂。
图为20世纪50年代,修路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东京。
图为日本四日市工业区俯瞰。
1961年,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,严重污染大气,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,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。1964年,四日市连续3天浓雾不散,严重的哮喘病患者开始死亡。1967年,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。到1970年,四日哮喘病患者达到500多人,其中有10多人在哮喘病的折磨中死去,实际患者超过2000人。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。
空气污染最严重的60年代,日本社会对公害的关注空前增强。日本在1962年颁布《煤烟限制法》、1967年制定《公害对策基本法》、1968年出台《大气污染防止法》。遗憾的是,这些环保法案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,最初遭遇到多重阻力和抵制,在高增长的1960年代后半期,日本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未能依法达标。
图为1998年8月,东京,川崎高速公路尾气受害者家属抱着受害者遗照上法庭。
从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,要求损害赔偿和禁止排污的一系列“公害诉讼”正式拉开帷幕。
70年代,日本确立了一些极重要的法律原则,如“预测污染物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履行的义务,忽视这些义务等同于过失”、“只要污染危害超限的既成事实成立,即使无过失,也应承担赔偿责任”等。80年代,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,对环境极为重视。
2000年,日本修订的《关于确保都民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条例》明确规定了出现严重空气污染时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,包括向居民通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污染,呼吁减少驾车出行等。
图为2002年10月29日,东京地方法院门前,律师举着横幅宣布他们的胜利。
“公害诉讼”纷纷胜利。民间“环保”舆论日益高涨,全国的“反公害”市民运动席卷全国。自下而上的动力几乎成为日本治理污染出现转折的最关键因素。实际上,数十年来,日本民间的环保运动从未停止。图为2002年,东京地方法院判决政府和城市高速公路公共公司赔偿总计7920万日元给7名提出诉讼的哮喘病患者。
图为1985年,由空气污染导致哮喘的病人在川崎公共卫生诊所进行氧气治疗。
通过这些公害诉讼,日本建立起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救济、补偿制度。比如《救济公害健康受害者特别措施法》和《公害健康损害补偿等相关法律》等。
通过数十年的努力,日本社会形成了一股合力对抗空气污染。如今大家去到日本旅行,春赏樱花秋见枫叶,空气已经非常干净。中国的治理雾霾之路还非常漫长,也许我们能从日本的经历中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
以下是手册读者柚子分享的旅游照片,天空清澈如洗。